在全球制造業的激烈競爭中,各大企業都在努力尋找新的增長機遇,力求在浪潮中站穩腳跟。而電子大廠鴻海,憑借著自身獨特的戰略布局和強大的創新能力,在行業中脫穎而出,展現出了驚人的發展韌性與潛力。
近日,鴻海公布1月營收 5387 億元(新臺幣),年增 3.16%,月減 17.74%。受惠于AI云端產品拉貨動能強勁,預估第一季度表現將優于過去五年平均水準。元件及其他產品類別、電腦終端產品類別以及消費智能產品類別呈現衰退。
展望第一季度,鴻海表示,即使2024年第四季度營收創下歷年單季新高,已逐步進入傳統淡季,但目前對于第一季度的能見度優于前月,故預期本季季節性表現將優于過去五年平均水準。董事長劉揚偉此前表示樂觀看待三大動能助攻今年運營。他指出,2030年全球智慧城市產值將超過1萬億美元,鴻海除了在高雄與云林導入智慧城市之外,未來在臺北與基隆也可能導入。工業用的人型機器人已經在鴻海工廠大量使用,接下來還要推出包括醫療機器人在內的服務型機器人,再加上AI服務器,均能帶動今年營收。
2025年營收劍指8萬億。
當全球制造業遭遇寒流,鴻海卻逆勢狂飆!董事長劉揚偉最新透露,鴻海即將突破7萬億新臺幣營收大關,向8萬億新臺幣發起沖擊。劉揚偉的斷言背后,是鴻海全球供應鏈的閃電布局。
2023年的6.82萬億的戰績已成過去,2024年新增資本支出直指兩大方向:
全球基建狂潮:美國新廠落地、東南亞基地擴建,地緣政治下的 “雞蛋分籃”策略全面加速;
3+3 產業核爆:電動車、數字健康、機器人三大賽道火力全開,AI + 半導體 + 5G 技術矩陣構筑護城河。
據了解,鴻海近 5 年研發投入激增300%,僅2023年就新增了23個智能工廠,全球制造網絡已覆蓋16個國家。
28 萬億不只是新起點。
數字健康黑科技方面,鴻海的可穿戴醫療設備出貨量年增270%,與蘋果合作研發無創血糖監測技術。
機器人軍團崛起,特斯拉Optimus最大代工商浮出水面,人形機器人的月產能即將突破萬臺。
半導體逆襲,收購旺宏晶圓廠后,碳化硅芯片良率突破90%。投資者信號:盡管劉揚偉強調 “市場存在不確定性”,但多家投行已將鴻海目標價上調15%-20%。
從代工帝國到科技巨擘,鴻海正在下一盤百年未有的全球棋局。當劉揚偉說出 “8 萬億不是天花板” 時,他眼中的未來版圖或許遠超想象。